在汇贤学校的校园里,教育的温度不仅流淌在知识的传授中,更闪耀在教师之间相互看见、彼此成就的光芒里。我们六年级的英语老师王江曼,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美术教师张亚远的教学点滴,这份跨越学科的欣赏,本身就是“美美与共”教育情怀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走进王老师笔下的故事,见证张亚远老师如何将“泥土”的厚重踏实与“星辰”的璀璨梦想播种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在汇贤学校二楼的美术教室里,张亚远老师总爱踩着晨光,踏着深夜进出那里,这一走就是几载春秋。他用实际行动和爱心完成一幅独特的艺术教育图谱,将“尊重天性”四字镌刻在无数学生心中。
写生课:在花瓣上寻找宇宙
2025年春,张亚远老师将花园搬进教室。“把鼻子埋进鲜花里闻闻,当年梵高画向日葵前,可是和花朵说了三天悄悄话。”看着他忙忙碌碌搬来那些美丽的鲜花,学生们已经惊叹的忘记上前帮忙。
学生刘骐华战战兢兢把花瓣画成波浪线时,不知如何下笔弄得满身糟糕时。他突然掏出本泛黄的《莫奈手记》:“瞧瞧,大师画睡莲用了二十七种蓝色,但没一种比得上你校服蹭的这块青苔色。”
教室俨然变成一座轻松愉悦、面对自我的真实的艺术殿堂。“教育不是修剪盆栽”,他指着某张把玉兰画成白鸽的作业,“是给每颗种子匹配适合的土壤。”张老师推一下他的黑框眼镜,自顾自的沉浸在每一张都是一个梦的作品中。
他表情平淡,语言朴素,却总给同学们以鼓励和自信。这样的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栽种的是一颗勇敢的种子,而那棵种子,终将长成他们自己最美的样子。
泥塑课:让大地在掌心苏醒
艺术无界,心灵共鸣
最让同学们记忆深刻的是泥塑课,班级大个子男孩子把那一袋又一袋泥土背进教室的时候,虽然同学们以习惯感受惊喜不断的美术课,可这次还是不出意外的目瞪口呆,满眼惊喜——这算是一个弥补小时候没有玩够泥巴的遗憾吧!
当学生把泥胚摔成歪嘴茶壶时,张老师变戏法般掏出个宋代陶罐:“看这冰裂纹,多像老农笑皱的脸——景德镇老师傅说,入窑时要怀着嫁女儿的心情。”孩子们听到这话,噗嗤大笑出声,总是会被张老师平淡而真诚的话逗得开了花,这开花般的心情也是孩子们做好那一个又一个造型别致、别出心裁的作品的基础。
摆在教室柜子上的作品,不只是一节美术课的成果,更是孩子们塑造的一段又一段幼时美好的回忆。
艺术家故事的魔法
很多孩子第一次认识齐白石爷爷亦或是哪位艺术家都是从张老师的课上学会的。
张老师的办公桌上夹着上千张泛黄剪报。讲色彩时他会说起徐悲鸿在巴黎啃硬面包省颜料钱的故事,教构图时便聊八大山人画翻白眼动物的隐喻。
有次讲解明暗关系,他忽然关灯点燃蜡烛:“知道伦勃朗为什么被称为‘光影魔术师’吗?”跳动的烛光里,学生们第一次发现石膏像的阴影里藏着星河。
学生们的好老师,我们的好伙伴
艺术无界,心灵共鸣
周末闲暇时间,秉持一颗热爱艺术的心,张老师会游走于各个艺术场馆,只要你想知道哪里有艺术展,去问一下张老师,一定可以得到明确答案。
凡尘里的艺术家,在这喧嚣的社会是一汪清水,映射着人性的真善美。为什么这样讲呢?在工作中的张老师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当然,你也会发现他有艺术家基本的特征“随性、健忘”。为此,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您记得提醒我,我做好备忘录”。也可以说,只要是找到张老师的事情,他都会尽心尽力去完成。
上美术课,发现哪位同学情绪不佳,他会走进同学,安抚引导。想要完成一幅环创作品,他可以为你提供笔墨纸砚和颜料,对他来说虽如视珍宝,却慷慨解囊... ..这位总自称“艺术啊,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美术教师,用十几年光阴证明:教育不是雕塑象牙塔,而是守护每颗种子按照自己的时序破土。
当无数双沾过陶泥的手在世界各地塑造美,张亚远依然守着那间颜料香弥漫的教室,等待下一株野花自由绽放的姿态。
王老师的文字,让我们得以窥见汇贤校园里这份珍贵的教育风景——一位英语老师对同事专业之美、人格之美的真诚赞叹,本身就是教育者相互照亮的美好印证。而文章的主角——张亚远老师,则用质朴的教育情怀,在他那间弥漫着颜料香的教室里,执著地绘制着一幅以“尊重天性”为底色的生命美育图谱。这,便是教育最动人的姿态——相互照亮,共同守望学生的美好。
座机:010-6171-2869
辛老师:18311031963(同微信) 牛老师:13552136950(同微信)学校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展思门路17号 汇贤雅国学馆: http://www.hxygx.com
版权信息 2025 北京市昌平区汇贤学校 京ICP备19012960号-1